你有没有想过,一家公司的CEO一个月该拿多少工资才合理?200万?500万?还是更多?近日,伯朗特机器人创始人尹荣造提议给自己每月发放200万元固定薪资的议案,不仅遭到董事会4:1的压倒性否决,更引发了投资人的集体"暴怒",一场关于高管薪酬、公司治理与资本博弈的大戏正在上演...
天价薪酬提案引爆资本怒火
当伯朗特机器人董事会公告显示《关于总经理固定月工资200万元的议案》仅获得1票支持时,这个数字本身就令人震惊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唯一的一票支持很可能来自提案人——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荣造本人。200万元月薪意味着什么?相当于年薪2400万元,是普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数十倍。
君岚投资的公开信直指这一提案"是在掏空公司、羞辱股东"。信中揭露,尹荣造此前已经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掌握了公司控制权,包括利用"荣造一号基金"获得投票权和董事席位安排。这次天价薪酬提案,被视为权力失控的又一铁证。
创始人VS投资人:一场蓄谋已久的权力博弈
这场冲突远不只是关于薪酬高低的问题。公开信披露,尹荣造在公司初创期借着新三板火热融资的东风,通过虚构故事获取高估值,随后安排技术团队和管理层减持套现,所得资金几乎全部转入其控制的私募基金。这一系列操作已经为今日的冲突埋下伏笔。
投资人指控的核心在于:创始人利用制度设计掏空公司,将个人利益置于全体股东之上。200万月薪提案看似只是一项薪酬决议,实则是对公司治理底线的挑战,是权力失控的集中体现。君岚投资甚至号召股东联合起来,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来限制创始人权力。
失控的权力将把企业带向何方?
伯朗特事件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治理难题:当创始人权力过度集中,当监督制衡机制失效,企业将面临怎样的风险?数据显示,类似的高管薪酬争议并非孤例,但200万元的月薪标准仍突破了行业认知底线。
健康的企业治理需要权力制衡,需要建立防止创始人或高管权力滥用的机制。董事会否决这一离谱提案,显示了公司治理最后的防线仍在发挥作用。但当创始人已经通过资本运作掌握绝对话语权,这样的否决又能持续多久?
这场风波给所有成长中的企业敲响了警钟:创始人情怀不能代替制度约束,企业发展不能成为个人敛财的工具。在资本与创始人的博弈中,最终考验的是各方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共同坚守。
企业不是个人的提款机,创始人不能将创业初期的贡献作为无限索取的理由。200万月薪争议背后,是对企业本质的深刻拷问:我们创办企业究竟为了什么?当下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期,需要更多有使命感的企业家,而非沉溺于权力游戏的投机者。或许,这场风波最大的价值,就是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企业与人的关系,权力与责任的边界。
#财经#
冠盈配资-配资网站大全-配资交易软件-股票配资第一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